皇后娘娘拍了拍她的手,“你无须担心,子游是你的弟弟,本宫自然也会为他着想。这门亲事虽有些突然,可也未必不是件好事。南召公主既然倾心于他,哪会嫌委屈?婚后也定会善待于他。再者说,两国联姻,于你们誉王府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。”
皇后娘娘言下之意,宋子游若娶了南召小公主,那么独孤羽也就有了南召这层的助力。
从前,宁王府仗着南召之势,没少在皇上面前邀功。
若能各娶一个公主,分庭抗争,确实有利无害。
皇后娘娘笑道:“婚姻大事,父母之命媒妁之言,你们姐弟既无父母,本宫便想着先与你商议。姐弟情深,你这么聪慧,定能将其中裨益说于他听。”
话已说到此处,宋云缨再不点头,就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了,她颔首道:“既是为了大巽,宋家愿为国效劳。”
皇后娘娘满意地点点头,“本宫就知道,你是个识大体的孩子。”
“臣妾愧不敢当。”
“那这事就这么定了。”皇后道:“不日皇上便会下旨,正式封宋子游为宋国公,到时宋家就是双喜临门了。”
宋云缨福身行礼,“谢娘娘恩典。”
离开凤仪宫的时候,夜已深沉。
碰巧独孤羽也在御书房刚议政完毕,两人便一路乘车回府。
宋云缨一路沉默。
独孤羽见宋云缨面色凝重,便问:“母后跟你说什么了?脸色这么难看。”
宋云缨将两国联姻之事说了下。
独孤羽得知事情原委,又问她:“那你自己是怎么想的?是愿意,还是不愿意?”
“我愿不愿意不重要,重要的是,我们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。”
这门亲事来得太过突然,让人措手不及。
宋云缨虽知婚姻之事向来由不得自己,可子游是她的亲弟弟,她有怎能不为他担心?
南召公主身份尊贵,这门亲事背后,万一藏着不为人知的阴谋。
子游的一生,只怕要万事蹉跎了。
独孤羽宽慰她:“依本王看,你先不着急担心,回去问问子游,也许是你操心过甚,人家本就是两厢情愿。”
“真的吗?”
独孤羽幽幽道:“若真如那小公主所说,与子游一见钟情,便有一种可能。”
“什么可能?”
“前段时日,大巽征讨北夷余孽,南召也从中协助,只怕这小公主混迹在南召军中,与子游共事过,这才有了一段情缘。”
宋云缨稍稍宽心。
若真如此,至少证明小公主是一片真心,若子游与她早已定情,那也算成全了他们。
*
次日一早,宋云缨便叫人把宋子游喊道了王府。
一见面,宋云缨便将皇后所托之事告诉了他。
宋子游沉默片刻,道:“我想她是要说的,只不过,没想到会这么快。”
宋云缨问:“所以,你们早早就认识,对吗?”
宋子游这才将实情说了出来。
与众多话本中,少男少女相逢一场,英雄救美的桥段一样。
宋子游跟这位嘉乐公主确实是在战场上认识的。
“那时,她深陷敌军,是大巽援军及时赶到,我碰巧遇到了躲在水里的她……”
嘉乐被救下后,浑身湿透,衣不蔽体。
子游拖下了自己的衣服给她披上,一路护送她回军营。
如此,便算结下了缘分。
宋云缨见子游字字句句里透着怜惜,悬着的心也渐渐放下,“所以,你俩是真心相爱?”
子游先是沉默,许久才道:“阿姐,你觉得我现在有资格谈真心吗?”
“为何不能有?”
“她是南召公主,大巽和南召早晚必有一战,与其到时互相敌对仇视,倒不如不相识的好。”
宋云缨看着他,“你小小年纪,怎能心如死灰,形同槁木?”
从前那个无忧无虑、自在惯了的少年,如今也被迫卷入了这权力的漩涡中。
宋子游缓缓道:“阿姐,说实话,我并不信这世间有真情。与其像父亲母亲那样,怨怼一生,还是自己孑然一身活得自在。”
“你若不愿,我会想办法替你回绝了,我不行,还有王爷。”
宋子游忽然一笑,眼中的光抹去了最后一丝纯洁,“阿姐不必费心。我原本以为她只是说笑话,没想到,竟真得像圣上提了亲。既如此,你就成全了我跟她吧。”
听了宋子游的话,宋云缨暗暗松口气。
好在,能跟心上人携手共度,也不算是枉费一生了。
她轻抚着子游的手,“如此阿姐便放心了。”
从誉王府回去的路上,随行的小厮问宋子游,“少公子为何要对王妃撒谎?明明是那南召公主一厢情愿……”
宋子游回身一个警告的眼神,吓得小厮不敢再声张。
只能小声道:“小的也是替公子鸣不平。当初萍水相逢,不想,她真追到大巽来了。”
宋子游的思绪回到不久前的那段日子——
战场上,南召盟军被围,他奉命支援,救下了南召的嘉乐公主。
他无意于儿女情长,一心只想建功立业,成为家族脊梁。
这位嘉乐公主在他面前讨不到关心,竟故意将自己身陷险境,逼得他出手相救。
一场闹剧,害得宋子游失去了六位最好的战友。
两人之间,就这么生了嫌隙。
也是一场孽缘。
小厮一直跟在宋子游身边,自然是知道事情原委的,“少公子若不喜欢,还是可以让王妃求宫里收回成命的。”
宋子游摇头,“皇后不是商量,而是命令。这桩婚事已成定局,万难更改。一则,誉王能得到盟国助力,阿姐的日子也就好过些。二则,皇上必定让我袭爵以匹配公主,宋家便复兴有望。怎么看,咱们也不吃亏。”
“少公子……”
“既然做买卖,就要做得有价值。”宋子游抬头望着天边的云卷云舒,“我的姻缘没什么,只要阿姐过得好,我娶谁都一样。”
*
果然,半月后,宋家火速迎娶了南召的嘉乐公主。
这桩喜事来得突然,以至于送亲的仪仗在御街经过时,过往的百姓还在交头接耳的议论,是谁家娶亲,竟这么大的排场。
记住本站阅读地址:Dengbi5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