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章 长期合作(1 / 1)

“大山,李知青,你们怎么来了?”

黄志勇带着魏大山和李晴走到一旁的空地上,一脸好奇的看着二人。

他从小在村里长大,如今虽然成为了城里人,但心里总觉得格外孤单,如今能在县城遇到村里的老乡,还是从小玩到大的伙伴,黄志勇心中也是十分高兴的。

只是,黄志勇心中也奇怪。

魏大山找他正常,怎么李知青也跟着过来了?

这两人凑在一起,他是属实没想到的。

“志勇哥,告诉你个好消息!”

魏大山倒也不客气,直接拉着李晴的手,笑道,

“我和李晴刚刚领了结婚证,今天来城里置办点东西!想着你在这里上班,顺路来看看你!”

“什么?你俩……结婚?”

本来还沉浸在老乡见老乡的喜悦中呢,听到魏大山和李晴领了结婚证,黄志勇眼睛都快瞪出来了。

他看看身材魁梧的魏大山,又看看娇小可人的李知青,一时半会儿有点没反应过来。

虽然工作之后,黄志勇不常回村,却也知道,魏大山喜欢村里的柳芳,怎么才两个月不见,就要跟李知青结婚了?

而且,他在城里,知道的信息多,很多知青都开始陆续回城了,着实想不通,李晴这么好的条件,不回老家江海,为什么要嫁给魏大山这小子。

想不通,着实想不通。

“嘿,我还骗你不成,你看看,刚领了证,盖了章的!”

魏大山直接从兜里掏出崭新的结婚证,递给了黄志勇。

“好家伙……”

看着上面的签字和盖章,黄志勇终于接受了如此惊人的事实。

旋即,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,直接一手拍在了魏大山的肩膀上,

“你小子,还真是福气大的很。李知青这么好的姑娘,你可别辜负了人家!”

他从小跟魏大山兄弟俩玩到大,再加上父辈之间的友谊,双方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好,魏大山能娶到李晴这么好的女人,他也为魏大山高兴。

至于魏大山跟柳芳的事情,魏大山不说,他也不好多问。

“对了,嫂子不是给你生了儿子么,我正好从小海子里,搞了点鱼。这点鲫鱼,你拿回去,给嫂子炖点鲫鱼汤补补,下奶!”

简单的寒暄了几句之后,魏大山便从尿素袋子里挑拣了五条鲫鱼,用芦苇穿过鱼鳃穿成一串,递给了魏志勇。

求人帮忙,人情世故是免不了的。

“鲫鱼?这……大山,你这可是及时雨啊!”

看到魏大山手中新鲜的鲫鱼,黄志勇也不由得神色一怔,旋即脸上的神情变得激动起来。

他都没有拒绝,直接提在了手中,激动道,

“你是不知道,你嫂子自从生了娃,就一直不怎么下奶。最近可把我愁死了,你这鲫鱼,算是帮了我大忙了!”

说着,他目光就注意到了魏大山那尿素袋里满满的鱼货,再看看魏大山和李晴二人,心中顿时明了。

魏大山家什么条件他清楚,今天魏大山又是和李晴来到了城里,显然是缺钱的。这是带着鱼货,找自己寻求销路来了。

眨了眨眼睛,黄志勇指了指板车上的鱼获,笑着问,

“这些鱼,你打算怎么处理?”

魏大山嘿嘿笑道,

“志勇哥你脑子好使,这不找你来了嘛!”

大家都是聪明人,魏大山也就不绕弯子了,直奔主题。

“行!”

黄志勇也不是那种爱算计的人,他略一思忖,便有了主意,

“这样,大山,李晴,你们先在这里等我。我一会儿就来!”

说着,将手中的鲫鱼重新放到板车上,转身就重新进了棉纺厂。

大约十几分钟之后,黄志勇重新出现在了二人的面前,不过,跟他一起出现的,还有一个戴着帽子的中年男人。

黄志勇带着中年男人,直接来到了板车前,打开那尿素袋子,将里面的鱼获,给中年男人看了个清楚。

“王主任,这可是我们村小海子里大捞上来的鱼。咱们食堂可有段时间没有好菜了,你看?”

黄志勇说着,看向中年男人。

此人不是旁人,正是棉纺厂的食堂主任,主要负责的,就是食堂食材的采购问题,涉及到进账出账,也免不了跟黄志勇这个会计打交道。

在这个票证通行的年代,不仅普通人受到了物资流通的限制,就连这些国营厂的食堂,同样也受到了票证的束缚。

因为食堂每天需要给大量的工人供给饭菜,但有时候却无法拥有足够多的票证,往往就会通过自己的渠道,获得一些食材。

而前阵子大雪下了好几天,棉纺厂食堂下乡采购物资也遭遇了困难,王主任正发愁呢,就看到了眼前这么多鱼获。

“都是好货啊!”

王主任点点头,看看黄志勇,又看看魏大山,笑着道,

“小伙子,既然你跟黄会计是一个村的,那咱们也就不绕弯子了。这些鱼,我都要了,你说个价钱。”

这一袋子鱼获最少也有六七十斤重,买下的话,炖个汤,或者弄点鱼丸,再配上其他一点佐料,应该能在食堂支撑个两三天。

见王主任动了心思,黄志勇便冲着魏大山介绍道,

“大山,这位是我们食堂的王主任,你有话直说就行!”

一听是食堂主任,魏大山顿时了然,顿时笑着道,

“那我也就不客气了。王主任,您也看到了,这里面各种鱼都有,我就说个价。鲫鱼和五道黑,一块钱三条。鲤鱼个头大,平均算您一条三块钱。鲢鱼一条两块,草鱼五块一条。我们第一次合作,给个诚心价,你们先尝尝味道,若是觉得不错的话,我以后可以经常给你们送货!”

“经常送货?”

王主任对于魏大山报出的价格,倒是没有多少异议,反而对经常送货格外的关心。

他们食堂每天都需要采购大量的食材,但光从供销社购买,成本太高了,票证也周转不开。

若是能再开辟一些这种采购渠道的话,倒是可以缓解不少压力。

只是,在他看来,冬天搞鱼本来就有很大的偶然性,且不说能不能保证足够的数量供应,恐怕能不能每天钓上来,都是个问题。

记住本站阅读地址:Dengbi5.com